【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针对污泥处理处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然而,国家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政策越发趋严下,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仍堪忧。对此,专家表示,污泥处理需要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卫生化及资源化处理处置,这五化都需要先进的技术来支撑。
虽然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政策越加趋严,但行业发展始终处在“步履蹒跚”的状态中。日前,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再次迎来政策力挺。
记者从工信部网站了解到,工信部对外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的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主要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创建百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
记者注意到,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面,《指导意见》表示,重点研发建筑垃圾施法分选、污染底泥治理修复等处理技术。另外,重点推广先进高效低能耗污泥脱水、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事实上,针对污泥处理处置,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之前发布的“水十条”就曾强调,污水处理设施生产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
记者注意到,在相关政策中,其内容多以强调要妥善处理处置污泥、有效利用及降低处置成本等方面。然而,国家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政策越发趋严下,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仍堪忧。
深圳市固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长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由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能力不足、技术滞后,也导致了大量的污泥没有得到规范化的处理处置。因此,也直接给水体、土壤和大气带来了二次污染。
污泥处置率低
近些年来,污水治理一直是环保行业中的重中之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年末,全国城市共有污水处理厂2039座,比上年增加95座,污水厂日处理能力1491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2%,排水管道长度57.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6.9%。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污水处理率逐年增加。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是,污水在处理过程中也产生了体积量大的污泥。例如,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如果以污水处理总量为480亿立方米计算,那么,含水量为80%的污泥就高达3000万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污水处理所产生的副产品污泥中所含有的物质与有机物并不能被很好地有效降解。资料显示,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后的产物,含有病原体、虫卵、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未经有效处理处置,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5年,住建部曾对城镇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处理做过一项调查,该项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了制造建设、焚烧、制肥、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56%。临时处置手段的污泥占总量的1/3,还有10%的污泥去向不明。
另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污泥处理能力约为1300万吨/日,全国污泥处理率仅达到33%,有67%左右的污泥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处置,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污水处理过程中,30%-50%的COD和40%-70%的有机物会转化到污泥当中,这部分非稳定状态的污泥很容易再次引起生物反应,对环境造成污染。 高长臣告诉记者,虽然污泥是浓缩的污染源,但是,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硝酸盐和生物质资源,这些物质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其实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当前存在“治水未治泥”的现象,我国污泥未做无公害处理的城市及乡镇并不在少数。据资料显示,不少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因污泥处置不及时,不合理,造成污水处理系统污泥滞留、厂区污泥堆积,造成污水处理不达标的现象。
“我国“重水轻泥”的现象严重,污泥产量增长迅速,年产已经超过4000万吨(80%含水率),而不同区域污泥泥质复杂、差异大、含沙量高。”戴晓虎表示,尽管经过“十二五”的努力,但是污泥处置率还是很低。一方面,污泥里面的盐水转移大概在20%、30%、40%,这部分转移到污泥当中去,结果污泥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处置,给节能减排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前期对污泥重视不够,说直白一点就是污泥的泥质、污泥的统计分析等方面缺乏。另外,有机质、含砂量也是制约污泥处理处置采用国际上传统技术中的一个瓶颈,这些问题都造成了污泥处理处置的难度。
那么,污泥处理处置缘何普遍不高呢?在高长臣看来,由于极个别地方官员对污泥危害认识程度不够,很多经济落后地区污泥处理补偿费用极低,只够污泥运输费用,没有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费用。
技术、装备待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当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已有污泥干化焚烧法、污泥碱法稳定和干化法、污泥好氧消化法、污泥石灰除臭灭菌法、污泥好氧肥料法等技术。
高长臣认为,由于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起步较晚,自主研发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还在不断完善,污泥主流处理处置技术仍然以美国的干化焚烧填埋和干化填埋技术方法为主。污泥处理需要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卫生化及资源化处理处置,这五化都需要先进的技术来支撑。
“虽然在污泥处理中单项技术取得较好的发展,但是,其综合解决技术路线的集成水平还不够。当前,污泥处理大型装备研究不足、国外设备稳定性差以及故障率较高。”戴晓虎告诉记者,污泥处理处置所面临的瓶颈有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缺乏评估验证、污泥稳定化处理与安全处置衔接不足、污泥处理处置标准、政策保障等支撑体系尚未形成以及先进技术与突破前沿技术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及提升。
戴晓虎认为,我国城市的污泥量大、质量差,虽然一些企业掌握了污泥处理处置理论和技术。但是,仍无法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污泥处理处置困境。因此,污泥处理处置亟须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我国污泥绿色低碳安全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着技术落后、政策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曾建议,结合国际污泥处理形式及前沿技术,“十三五”期间,我国可以通过完善污泥处置技术标准体系及政策,推广循环经济、重视污泥资源化处置概念及探索污泥资源化技术等手段促进行业发展。
那么,污泥在处理处置方面,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戴晓虎认为,首先,要补短板,针对“十二五”提出并示范的4条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开展全链条集成工程实证评估,突破处置与处理单元的衔接瓶颈,不但要解决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瓶颈,还要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其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包括城镇污泥处理中的评估方法及技术标准;再次,形成配套保障政策与价格补贴、激励机制,形成污泥处理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污泥产业化应用。最后,在污泥处理处置中,资源回收利用是关键,因此,在技术层面要创新。
除了技术层面要不断创新提升外,污泥处理处置行业还需要哪些方面来支撑呢?高长臣认为,政府部门也要提高污泥生产单位对污泥无序处理处置危害的认识,减轻政府对污泥处理处置的经济压力,依据地区污水含固率标准和谁制造污泥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在污水处理费中加价污泥处理费,由污水处理统一收取后划拨给污泥处理处置企业。
“各地方政府在选择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时,应优先选择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延续一次能源使用寿命。”高长臣说,污泥处理处置的相关企业在项目用地价格、税费减免、立项等方面,政府应给予相应的帮助及建立相应的产业资金。
通过业内人士的分析可以确定,当前,在处理处置污泥中,由于技术等方面还不完善,也造成了污泥处理处置难以形成产业化。不过,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以及各科研院校对生态保护相关技术的研发,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也会不断呈现出来。
原标题:“污泥围城”的背后:破解难题还需技术革新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