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国家日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对土壤修复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面临多重困境,尽管市场蓝海不断扩容,产业崛起依旧任道远。
2017年3月19日,农业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随后,多为专家纷纷表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将包括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消息一出,迅速在国内相关行业内引发关注。
众所周知,土壤修复牵涉面广、参与主体多,因此中央不断重拳出击,此次文件的出台充分证实了国家继续加大土壤改良力度的决心。
说到决心,其实在国家层面早已存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便是最好的证明。自2016年5月“土十条”出台至今,中央政府先后颁布《环境保护税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多项法规,旨在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发展;最新两会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将制定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
有观点认为,伴随环保产业基金的建立以及各项法规的颁布落实,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得到释放。2015年产业规模只有30亿元,2016年增长至90亿元,预计2017年土壤修复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40亿元,千亿市场前景可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的分析,未来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规模甚至将会达到万亿。
不过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与土壤修复广阔市场空间相悖的是,2015年中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仅为21.28亿元,较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尽管增幅明显,但整体规模仍相对较小。是何原因?
市场普遍认为,由于法规制定的相对滞后,土壤修复行业一直存在的权责不明、资金来源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是导致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无法释放的重要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表示,与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长效机制缺乏,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的模式,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整体看,我国尚缺乏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和资金投入机制。
此外,我国较为明显的短板就是缺乏适合本国污染土壤特点的装备。国内企业在开展土壤修复业务时,一般都会引进国外先进的修复技术设备,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壤类型、污染程度与条件特性与国外并不一样,因此导致这些设备在国内市场“水土不服”。
如何解决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给出了建议:
首先,国家应在政策层面加大引导与支持土壤修复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建设,鼓励大型修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创建国家及省部级的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为国产化土壤修复装备创造示范应用的条件。
其次,国家应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帮助国内有潜力的修复企业扩大规模、强化实力。鼓励与支持企业自主开展国家重大技术研发计划(课题)的申报及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加大重大集成技术设备的研发投入,并通过他们加快实现技术的工程转化;鼓励修复企业进入设备制造细分领域,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能力和规模化产能的先进制造厂商。
第三,进一步支持土壤修复产业并购投资,培育土壤修复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国内大型环保企业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并购投资等方式,兼并收购国内外同行业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企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行业龙头企业。